《金融时报》罕见低头:14年唱衰比特币后正式道歉

·

市场惊现转折点,历史高位催生重磅声明

2024年12月初,比特币「突破10万美元」的刺眼红色数值把全球交易者情绪推向沸点,也令英国老牌财经媒体 《金融时报》(Financial Times)旗下的深度评论专栏 FT Alphaville(简称 FTAV)首次打破14年坚硬的偏见高墙,发出正式道歉。翻看历史,这场“道歉戏码”不仅关乎一张空头支票的兑现,更像一面镜子,折射出传统机构加密货币立场的集体动摇。

FT Alphaville 的 “负和博弈” 是怎样写成的?

2011 年 6 月,比特币尚徘徊在两位数美元区间,FTAV 给出的定性是“投资全体亏损”的负和博弈
为何一枚当时仍被程序员小众把玩的虚拟资产,会被贴上“必输”标签?FTAV 给出的三条核心逻辑至今仍是不少机构看衰加密市场的“教科书模板”:

  1. 筹码递减:矿工电费、交易所手续费抽走流动性,剩余买卖双方整体蛋糕不断缩小。
  2. 效率低下:链上确认时间远高于 Visa、万事达等传统清算网络,无法满足日常支付需求。
  3. 价格波动:价格任意炒作,与任何商品应有“使用价值”完全脱节。

14 年里,比特币经历 80% 以上闪崩四次、交易所黑客、ICO 骗局、监管重拳一系列“至暗时刻”——FTAV 都能迅速找到更新、更尖锐的角度继续签发“死亡通知”。然而,加密生态却在质疑中扩张:矿工规模从几台矿机发展到纳斯达克上市公司;闪电网络把微支付费率打到 0.0001 美元;金融巨头贝莱德、富达更是放宽门坎开放 加密基金。当“小概率胜利”成为兑现的事实,“负和”叙事自然难以自圆。

👉 十年比特币用户量翻倍,下一个刚需场景在哪里?

突破 10 万美元:一次结构性跃迁还是新的“末日狂欢”?

FTAV 在新声明中强调,道歉并非出于“被打脸”而屈服,而是愿意正视 比特币储值功能 的隐形实用性:

值得玩味的是,FTAV 依旧保留一句:

“我们始终不会无条件拥护传统金融,只是对任何系统性风险都保持审视。”
换言之,比特币仍随时可能进入再次调整的长周期横盘

道歉声明里的三大警醒

1. 声音不等同真理——多样化观点不可或缺

14 年的海潮退去,FTAV 才意识到专栏对读者投资决策权重的真实影响。单一叙事越强,集体盲点越大,唯有让更多跨学科声音进场,才能降低大众走极端的机率。

2. 价值重构往往发生在“无人看见的角落”

比特币最初目标并非“对抗主权货币”,而是为极客提供点对点电子现金。当路越走越偏,反被机构捧起成为“数字黄金”时,五年前的误读已被拆解,任何资产都可能出现价值错位—再对齐

3. 监管与政策是最不可预测的 X 因子

美联储在 2014 年把比特币视为“商品”,2024 年参议院又以立法形式承认“现货 ETF”的合法性,政策路径的不可预测性远比技术曲线陡峭。

FAQ:比特币上涨逻辑的十万个为什么

Q1:为何说“认错”并不代表看涨?
A:FTAV 道歉只承认早期判断忽视了部分现实效用,但未给出后续走势预测。机构立场当下依旧介于“谨慎中性”到“结构性配置”之间。

Q2:个人现在追高风险大吗?
A:从链上数据看,长期持有者(1,500 天以上)地址比例高位回落,意味着部分筹码向短线换手。任何高位接盘都伴随>40%的回撤风险。

Q3:比特币会不会再被“取代”?
A:过去十年,ETH、SOL、DOGE 均曾以高速叙事站上热搜。然而,流动性壁垒、跨所深度与全球矿工协同使得比特币网络效应极难复制。

Q4:普通投资者如何控制仓位?
A:金融顾问普遍建议用总资产 1%–5% 的比例分批建仓,避免使用大额杠杆。合规交易通道与冷钱包是保障 资金安全 的两大底座。

Q5:2025 年有哪些监管值得关注?
A:欧盟 MiCA 细则落地、香港持牌交易牌照扩容与美国加密税表修订,均为下一轮价格摇摆支点。

Q6:美联储降息预期对比特币是利好吗?
A:历史经验看,流动性宽松会推高风险资产溢价;但若实际息差走扩或引发美元贬值恐慌,比特币将面对“避险 or 风险”双重叙事拉锯。

再想远一点:道歉之后,“比特币价值”会不会跟着波动?

与其说 FTAV 的低头能短期托高价格,不如说它为资本市场补上一课:资产的真正护城河,不在于媒体叙事,而在于创造新场景与新效用
未来五年,以下变量将重新定义 比特币价值座标系

👉 想了解比特币未来的收益模型?点击即刻解锁最新分析报告

写在最后:千万别把道歉当圣经

从 0.3 美元到 10 万美元,比特币走了四千倍。其间,唱衰者海枯石烂,暴富者一夜封神,最终都尘埃化为历史坐标。
透过《金融时报》这份“迟到的抱歉码”,普通投资者真正该做的,不是盲目押注下一轮暴涨,更不是一律拒绝;而是用 分散配置 + 精密风控,让这场14年的多舛旅程成为自己认知升级的课本,而非情绪赌注的斗兽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