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长曲线的错觉:首日高开的数字背后
4 月 30 日,6 支 香港现货加密ETF 同步挂牌,整体首发规模 2.93 亿美元,看上去气势如虹。但若对比美国现货比特币ETF当晚成交额,你就会发现香港市场的“玻璃天花板”立刻显现——全天成交不足 1,200 万美元,只有美国同类产品的 0.3%。
为防止你错过迷雾中的要点,先把关键指标拎出来:
- ETF规模:首周即破 3 亿美元(BTC 部分 2.54 亿、ETH 部分 0.54 亿)
- 首日成交量:6 支ETF累加 8,758 万港元
- 后续成交:截至 5 月 23 日,单日成交额跌破 100 万美元
简单地把“楼高”与“人气”混为一谈,显然没考虑到香港整体 ETF市场水深只有 500 亿美元,只有美国体量的 1 / 170。换算比例,香港 2.54 亿美元现货比特币基金已占本地 ETF 总市值 0.5%,与美国 573 亿美元仅占 0.67% 基本在同一水平线。所谓“低迷”,不过是跨区域比较产生的幻觉。
供不应求的逻辑:交易量与规模的倒挂场景
再往下拆,你会看到现货比特币ETF与现货以太币ETF在香港自成体系,却呈现出“成交少—规模增”的剪刀差曲线:
- 4 月底至 5 月底,基金规模平均微增 4%,成交却下滑 90%
- 博时HashKey两只基金份额净流入最多,总资管超 1 亿美元,占整体 1/3 以上
- 华夏与嘉实的持仓量小幅下降,但依然保持平稳
两者背离的原因,并不是热情骤退,而是想买的钱与想卖的钱卡在通道里。
实物持币申赎机制:甜蜜的烦恼
香港Governance首创的双向“实物申赎”让主力机构又惊又喜:把 比特币 现货直接换成 ETF 股份,或反向把股份赎回回 以太币 现货,既打通了传统券商与加密世界,也引入了新的磨合变量:
- 投资人需在参与交易商(PD)开户
- 向托管方HashKey、OSL等转移加密资产
- 由中央结算系统生成份额并分发至券商
- 最终在二级市场撮合
每一道对接都涉及KYC、链上钱包、资金路线、会计记价等多重系统耦合,目前尚处“补作业”阶段。结果就是:一级市场资金想冲却冲不进来,二级市场成交自然捉襟见肘。
FAQ
Q1:为什么开通实物申赎反而导致交易量下降?
因为需要参与的券商、PD、托管、做市商四方系统对接,开户、合规、冷钱包授权等都在同步跑测试,一时间无法快速放大量。Q2:普通投资者现在能买到香港现货ETF吗?
可以。香港已有多家本地券商和互联网券商开放现金认购选项,流程与普通港股通类似,是否买得到只看券商库存。
机构的“抢跑”时间窗:美国ETF还在等审批
美国 SEC 虽已在 5 月 24 日“拍板”以太坊现货ETF 的 19b-4 表格,但S-1文件仍在巡游式修订。业界普遍预计美国正式上架仍需 1–2 个月。由此带来一个对机构天然具有 Alpha 的空白期:
- 先行者已可通过香港率先布局 以太币现货敞口
- 无需担心链上托管、私钥管理、对手风险
- 进入门槛仅为证券账户,大资金更容易合规上车
这也是为何在 ETP 成交低迷的表面上,一级市场份额仍持续净流入的原因之一——机构吃到了“时间差”红利。
预计时间表:何时爆发?
基于多家托管方与券商内部路线图,香港加密ETF有望在 2024 年 7 月“双周节点”前后迎来第一轮爆发:
- 系统磨合约 4–6 周:既定调试窗口已排进年中升级档
- 券商开放额度 2–3 周:包括杠杆、T+0 差额资金业务
- 首批结构化衍生品 3 个月:远期票据、打新结构化法币理财
结合社交媒体与链上数据监控,目前已有 7–9 家传统资管与家族办公室处于“小步试水期”,累计购买规模仅相当于整体现有规模的 8% 左右,留有较大后续空间。
未来可能路径:正向循环如何形成
- 中介管道扩量:更多券商、PD 把原有股票客户直接平移到加密ETF
- 产品链延伸:质押收益凭证、2 倍杠杆凭证、以太币质押锁仓凭证齐发
- 监管号召:香港数码港与 Web3 Hub 支持券商 Web3 钱包互通,减少迁移成本
- 保险与审计机构入场:托管保险、定期审计报告增强机构合规信心
FAQ
Q3:ETF 会像美国一样立刻有期权吗?
港交所已启动早期调研,期权、反向产品、杠杆 ETN 都在内部评估阶段,最快推出窗口为 2024 年底。Q4:普通投资者有无赎回期?
二级卖出是 T+2,一级赎回可走“实物+现金”双通道,目前申赎 T+3 完成。Q5:是否支持人民币计价?
现阶段仅支持港元、美元双柜台。监管层正在探讨引入离案人民币柜台,需等待清算所统一接口。
小结:香港现货加密ETF的“戈多时刻”
如果说《等待戈多》的荒诞在于无休止的等待,那么香港现货ETF的“戈多”就是打通 交易所—券商—托管—做市商 的最后一公里。眼下多方正集体补课,磨合流程、补齐接口,最快 60 天后,流动性与规模就有可能从“错配”走向“共振”。
当时刻来临,你会看见:
- 日成交量从目前百万美元量级跳升至千万美元
- 资管规模有机会在 3–6 个月内突破 10 亿美元 的临界点
- 传统金融机构把香港加密ETF 视为相对 比特币、以太币 现货最安全的合规入口
在数据“假低迷”与幕后“真狂奔”的缝隙里,一场静悄悄的升级正在发生。真正看懂的人,已经把钱悄悄摆在了牌桌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