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新創讓供應鏈擁抱 Web3:區塊鏈創業帶來的新風潮與機會

·

背景:當供應鏈遇上 Web3

2018 年,台灣區塊鏈新創 BSOS 灣谷科技問世,瞄準的正是全球供應鏈 FinTech賽道。創辦人 Daniel 黃朝秋將團隊定位為「Real-World Assets 的流動性解放者」,一口氣把「應收帳款」這門傳統生意搬上鏈,讓數兆美元卡在供應鏈上的紙本、電子票據,直接進入去中心化金融市場交易。

在 Web3 標準日新月異的時代,Daniel 不僅以技術先行者的身份打入 EEA(Enterprise Ethereum Alliance)工作小組,更被 CB Insights 旗下的 Blockdata 評選為「全球 35 家最具潛力的區塊鏈公司」,同台的有 ConsenSys、Polygon 等國際老手。四年過去,BSOS 不在「發幣」賽道,而在「金融真實需求」上落地:中小供應商得以提前變現,核心買方降低營運成本,而投資機構則獲得了低風險、高流動的另類資產。

下文以問答形式,還原 Daniel 在區塊鏈創業過程中的幹貨與坑,並把「供應鏈」「DeFi」「加速器經驗」三大關鍵詞串成一條 Web3 落地的清晰路徑。


區塊鏈創業動機:不再當「車庫邊緣人」

問:為什麼二次創業偏偏選中區塊鏈?

答:
2018 年我已深感到 Mobile Internet 進入流量瓶頸,巨頭把持入口,邊緣創業者難以突破。與其拚流量,不如切一塊巨頭尚難啃下的藍海——Web3。區塊鏈自帶的金融屬性、價值交換機制,是跳躍式創新:不必「熬流量」也能跑通商業模式。若重來一次,我依舊選 Web3。


供應鏈 FinTech:40 兆美元的下一個池子

問:區塊鏈題材豐富,怎會獨鍾「供應鏈」?

答:
加密貨幣總市值長年在 1.5~3 兆美元盤旋,而光是供應鏈應收帳款就達 40 兆美元。我們的核心命題是「Liquidize Real-World Assets with Blockchain」:把實體世界擁擠、碎片化的應收帳款,變成鏈上可拆分、可交易的數位資產;如此一來,中小供應商今天就能把明天才收的錢賣給全球資金方。區塊鏈的帳本透明與清算瞬時,正好解決了傳統「資訊對帳、託管、催收」三大痛點。


切忌把 Web3 當成「企業數位轉型」

問:面對守舊的大企業,區塊鏈方案怎樣才能被採用?

答:
如果抱著「改寫舊流程」的心態,多半失敗。企業數位轉型是系統、流程、管理的漸進式優化;區塊鏈擅長的是「價值交換」與「治理激勵」。二者手段不同。

我們的體悟是:不要試圖幫企業「數位轉型」,而是建立第二曲線——直接用 Web3 規則跑出新場景,讓參與者在「更高回報、更低摩擦、更高治理話語權」的三重誘因下主動切換。傳統 KPI 應該被「治理代幣 + 實體資產收益」取代,而不是「把紙本發票搬上鏈」就算成功。👉 看看鏈上資產如何一鍵釋放流動性


真實案例:PoC 如何走進緯創生態系

問:怎麼敲開第一個大企業的大門?

答:
2021 年我們加入緯創加速器,目的不是「賣軟體」,而是把供應鏈管理痛點變成開放式命題:


過來人建議:如何駕馭企業垂直加速器

問:想申請加速器,團隊應該準備什麼?

答:

  1. 產品成熟度:不要只是概念圖,需有最小可行版本與初步客戶回饋。
  2. 調整彈性:把 30% 以上的程式碼與商業設計留白,準備迎戰大企業內部真實需求。
  3. 心態:Accelerator ≠ 業務推廣;把它當成「付費調研」,以學習為目標。
  4. 選對賽道:供應鏈金融、資產代幣化、ESG 揭露都是熱門;避開過度單點的「加密炫技」。
    👉 立即探索供應鏈 DeFi 生態所需資源包

下一階段:Real-World DeFi 與激勵飛輪

BSOS 的三段式路線圖已走到 3.0:

未來策略:與更多供應鏈核心買方、保險、支付機構組成模組化 Money Lego,把 40 兆美元「乾枯」的應收帳款,變成全天候活水。


FAQ|讀者最想知道的 6 個問題

Q1:供應鏈要使用區塊鏈,會不會被駭?
A:系統採用聯盟鏈+傳統 IT 堆疊「雙層架構」,區塊鏈主要負責價值清算與不可竄改記錄,敏感原始資料仍放企業私有雲,兼顧透明與安全。

Q2:中小工廠不懂加密錢包怎麼辦?
A:透過託管錢包(Custodial Wallet)或銀行級 API,可直接用企業網銀介面操作,無需私鑰管理。

Q3:Token 被監管盯上怎麼辦?
A:初期採「豁免型證券」或「支付型代幣」框架;若面向散戶,則以 RWA(Real-World Asset)基金方式包裝出售,合規先行。

Q4:應收帳款萬一是假帳?
A:靠「核心買方 + 第三方驗真」雙簽章 Oracle,源頭防偽;同時採保理機構實地稽核把關。

Q5:參加企業加速器到底要花多少時間?
A:以三個月 Sprint 為單位,每週 2~3 次對焦會議,加上 PoC 開發,總工時約 200 小時,新創團隊需預留人力。

Q6:Web3 紅利還有多久?
A:Real-World Asset 上鏈才剛起步,對比 40 兆市場,目前滲透率尚不足 0.1%,至少還有五年窗口期。


用區塊鏈撬動 40 兆美元的供應鏈金融,聽起來瘋狂,但第一步其實就在你我伸手可及的 PoC 裡。把每一次試算表、每一張發票都變成可交易的數位資產,就是下一波紅利的開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