稳健前行,抓住下一轮财富浪潮的核心主线——香港虚拟资产交易牌照正成为券商估值升级的“核武器”。
一、盘中暴涨背后的“核动力”:国泰君安国际获批虚拟资产交易牌照
6 月 24 日早间,香港证监会的一纸批文直接把市场点燃:国泰海通旗下 国泰君安国际 正式升级证券交易牌照,成为 首家提供全方位虚拟资产服务 的中资券商。用户可在同一平台上直接交易 加密资产、稳定币、甚至参与场外衍生品,服务的广度与深度前所未见。
消息甫出,港股高开,恒生科技指数飙升近 1%。券商龙头国泰君安国际盘中涨幅一度 突破 100%,全天收盘仍稳在 60% 以上。与此同时,国资影子股 中国光大控股(传闻参股稳定币龙头 Circle)也连板涨停,形成市场 “稳定币+券商” 双轮驱动的壮观场面。
二、虚拟资产与传统券商:角色升级的三重蜕变
1. 从通道商到“资产证券化的发动机”
传统券商赚取的是撮合佣金,天花板清晰。当虚拟资产进入资产负债表,券商摇身一变成为 稳定币发行托管行、国债质押做市商 乃至 跨境清算枢纽,收入模型由“点”向“面”扩张。
2. 稳定币:千亿级市场的低垂果实
- 当前全球稳定币市值约 2200 亿美元。若 100% 配置 3 个月期国债,每年将带来 9000 亿美元 的交易流水,足以撬动国际利率市场。
- 美国财政部预测,三年内稳定币规模或 7 倍扩容至 2 万亿,届时对债券市场的购买力将是系统性事件。
- 离岸人民币国债余额 2638 亿元,若被纳入稳定币储备,将实质性推进 人民币国际化。
3. 券商“资产负债表”迎来二次扩张
回顾 2014—2015 年涨幅数倍的大行情,核心燃料正是 券商扩表。国泰君安国际的获批,标志着虚拟资产业务正式纳入资产端,打开新一轮扩张的天花板。
华泰证券最新测算显示,上市券商 2023—2024 年固收投资增量 7044 亿元,其中 中信、国泰海通、中金、招商 四家贡献近六成。资源与牌照的双重壁垒下,头部券商的先发优势将继续放大。
三、稳定币:高弹性赛道如何拆解券商估值?
从商业模式拆解,券商切入虚拟资产可带来 三大新盈利点:
- 手续费与做市收入:虚拟资产交易 7×24 小时,是天然的高频场景。
- 储备资产管理费:托管稳定币背后的国债等高流动性资产,稳收 10–20 bps 管理费。
- 结构化衍生品溢价:发行杠杆 ETF、结构化票据,获取 超额风险溢价。
券商作为 稳定币托管+交易撮合+衍生品设计 的一站式服务商,叠加牌照壁垒,估值理应从传统 PB 2–2.5 倍 上调至 PB 4–5 倍 的金融科技中枢区间。
投资者关心的一问一答
Q1:虚拟资产牌照是否真的带来收入“质变”?
A:以香港为参照,持牌平台仅可向专业投资者开放,万亿美元级别的高净值群体为券商贡献的 年化管理费+交易手续费 至少带来 20–30% ROE 提升。
Q2:内地业务会与牌照产生冲突吗?
A:现行法规下,内地证券业务与香港牌照边界清晰,海外业务成为突破口,无监管套利风险。
Q3:除国泰君安国际,还有哪些潜在受益者?
A:已布局香港子公司的 中信、华泰、招商、中金、海通、光大 都在默默申请类似牌照,可关注母公司在港股本结构。
Q4:稳定币监管是否可能突然收紧?
A:香港金管局本月同步发布《虚拟资产平台指引》二次咨询,总体基调 审慎包容,对合规券商是 确定性利好。
Q5:如何分辨概念炒作与基本面提升?
A:观察公告中 虚拟资产托管余额、衍生品发行规模、跨境清算流水 三项指标,若持续环比上行,则业绩兑现可预期。
Q6:行情持续性如何判断?
A:核心观察 稳定币扩容节奏、香港流动性环境、头部券商资产负债表 三条主线,把回调当买点,而非见好就收。
👉 点击查看:下一只具备“虚拟资产+券商”双重基因的大牛股是谁?
四、2025 年券商板块的投资节奏
- 短线:情绪风口,龙头先手抢筹。国泰海通、光大控股 已进入主升阶段。
- 中线:监管细则公布后,第二批持牌券商家数或超预期,估值扩散至 华泰、招商。
- 长线:稳定币规模迈向 2 万亿美元,券商进入 “金融基础设施” 定价体系。PB、EV/EBITDA 双轮驱动,估值与盈利进入 正循环。
五、风险提示与合规思考
- 政策节奏:香港监管虽优于全球,但仍需关注未来 杠杆上限、保证金比例 等细则。
- 市场波动:虚拟资产价格振幅高于传统证券,券商做市头寸需做好 风控敞口。
- 流动性陷阱:若加密资产市场出现 黑天鹅,可能反向拖累资产负债表。
牢记:长期看 牌照稀缺+基金托管+国债储备 将构成三重护城河,但短期仍需要 分散持仓、动态止盈。
结语:新叙事元年,握住风口更要守住理性
加密资产与券商的跨界融合不是短线概念,而是 十万亿级别的市场重塑。当虚拟资产成为资产负债表的新权重,估值模型将同步升级。择牌照、择龙头、择流动性,从容布局,才能在下一轮牛市真正做到 事半功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