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太坊总供应量快速膨胀,从 7200 万到 1.07 亿
如果只看链上白纸黑字的数据,你会发现以太坊(ETH)的「代币供应」在过去七年里几乎翻了一倍:
- 2016 年初:约 7,200 万枚
- 2023 年 8 月:已突破 1.07 亿枚
这不仅意味着累计增发 3,500 万枚,更意味着 2020–2023 三年间单季平均新增 4000 万枚,远高于早年年度水平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,1.07 亿枚比 Vitalik Buterin 2017 年估算的 2025 年供应目标 103,862,556 还多出近千万枚——换句话说,现实比最乐观的想象提前两年就超标了。
👉 想实时观测下一轮 ETH 增发节奏?戳这里查看最新链上指标
冰河炸弹与出块时间延迟:幕后推手
Vitalik 当年有三大推演前提:
- 冰河时代炸弹按计划启动,出块时间逐渐翻倍;
- 区块奖励在 Ethereum 冰河期开启前稳定在 3 ETH;
- 没有人为推迟触发条件。
然而现实里,难度炸弹两度被推迟:
- 拜占庭硬分叉(2017 年 10 月)
- 君士坦丁堡硬分叉(2019 年 2 月)
每次延迟都延长了 高发行率区间 的寿命,直接带来额外「通胀压力」。简单换算,每延后一天,就额外释放约 13,000 枚 ETH。把两年两次推迟合计的「红利」加总,最终上涨曲线陡然抬升了现实供应的斜率。
区块奖励由 3 ETH 砍至 2 ETH,却难挡增发洪流
2019 年 2 月的君士坦丁堡升级把 区块奖励从 3 ETH 降到 2 ETH,旨在一次性降低 33% 发行速度。从公式上看似抑制了通胀,但它发生在两次推迟难度炸弹之后:
- 前段高奖励期多产 ETH;
- 后段低奖励期又继续产;
- 净结果仍是总账新增「超额」。
更关键的是,后续 EIP-1559(伦敦升级)引入了 燃烧机制,销毁了部分手续费以冲抵额外增发,同时也让「供应模型」更加复杂。光看增发的 4000 万 ETH,并不代表链上流通量就净增 4000 万,因为燃烧期已有 超 400 万 ETH 被气化成不可用的状态。但从宏观叙事来说,总量仍然远超传统「稳态货币模型」的预期。
难度炸弹再推迟?关键节点与预测
倘若 2020 年 3 月难度炸弹不推迟,ETH 将进入一连串倍速减速:
- 2020 秋季:出块 30 秒;
- 2021 春季:出块 60–120 秒;
- 2021–2022:出块 120 秒以上,矿工收益腰斩,链上拥堵。
官方曾多次表态「挖矿末日」将迫使社区尽快拥抱 权益证明 PoS 与 分片技术。而真实历史中,冰河炸弹不但在第3次、第4次硬分叉再度被减速,甚至被专门 EIP 彻底改造,以避免 PoW 链在用户迁移前崩塌。
因此,ETH2.0 规划的零知识分片+PoS 合并终于在 2022 年 9 月完成,主网正式关闭 PoW 大门,增发速度随之骤降。
FAQ:4000 万增发背后的五大疑问
Q1:ETH 数量无上限,持续通胀不会稀释价值吗?
A:EIP-1559 后,gas 费燃烧与 PoS 质押的低增发结合,ETH 目前处于「弱通缩边缘」。若链上活跃度持续高位,燃烧量可能反超增发,价值稀释效应被部分抵消。
Q2:40 亿美元的新增 ETH 都去哪儿了?
A:主要流向矿工/验证者报酬、基金会开发基金及核心开发团队激励。合并后矿工角色被质押验证者替代,收益转为「质押利息 + 小费」模式,流动性比以前更高。
Q3:延迟冰河炸弹只是矿工话语权?
A:不全是。当时 DeFi、NFT 生态尚未迁移至 PoS,仓促升级将导致交易费暴涨,因此推迟是开发团队、社区及矿工共同决策,被视为「为市场争取时间」。
Q4:Vitalik 个人预测为何频繁被证伪?
A:技术发展充满变数,早期 PoW 通胀模型、冰河炸弹、PoS 切换时间表均实际超预期。这也提醒市场:叙事模型 ≠ 物理定律,硬编码变量可能因社区共识而改变。
Q5:未来 ETH 最大可能总量是多少?
A:PoS 后每日增发约 1,600–1,700 ETH,远远低于以往 13,000 ETH 的水平。若链上需求激增、持续燃烧,ETH 可能长期保持 通缩,最大总量概念将被「动态平衡」取代。
写在最后:通胀预期提醒我们关注「动态供应」
从 7,200 万到 1.07 亿,以太坊用七年时间完成了一次「教科书级」的通胀实验。这 4,000 万 ETH 的故事告诉我们:
- 网络升级会在关键节点改写通胀曲线;
- 燃烧机制与质押经济可快速重塑供需模型;
- 即使是最核心的创始人预测,也必须被市场、社区与技术实际数据持续修正。
下一个问题或许是:当 ETH 开始轻微通缩时,市场对其稀缺性的定价是否已提前透支? 答案就藏在下一条链上交易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