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加坡金管局新政:加密货币衍生品仅限合规交易所交易

·

政策基调:监管收紧而非“一刀切”禁止

刚刚,新加坡金融管理局(MAS)发布重磅咨询文件,提出将比特币衍生品、以太坊衍生品等加密资产衍生品交易统一纳入《证券与期货法》(Securities and Futures Act)。这意味着,所有希望在狮城开展加密衍生品业务的机构,必须在四家持牌交易所之一挂牌,接受从清算、风控到信息披露的全链条监管。

MAS强调,这条监管路线并非出于打压目的,而是回应对冲基金资产管理公司、家族办公室等专业机构的急切需求。官方认为,成熟的衍生品市场可以为加密资产提供更加稳健的定价参考,防止“价格真空”带来的系统性风险。

新加坡四家持牌交易所一览

👉 一张图看懂四大合规交易所核心差异,抓住上车机会!

为何只对机构投资者敞开大门?

MAS在文件中反复强调:支付代币衍生品“不适合”散户。相较传统标的,加密资产波动率高、杠杆倍数大,散户一旦误判方向,可能瞬间爆仓乃至倒欠券商。英国FCA已先行一步,拟全面禁止向散户销售加密衍生品;而新加坡则采用“隔离方案”——给予专业机构充分通道,同时对散户实施风险黄牌警告。

早在2017年,芝加哥商品交易所(CME)便推出现金结算的比特币期货。根据CME最新数据,日均成交量已逼近7000份合约,对应大致3.5万枚比特币,名义价值超过10亿美元。9月下旬,CME又宣布将于2026年1月上线比特币期权,再次验证加密衍生品对机构投资者的强磁效应。同样,Bakkt母公司洲际交易所(ICE)也正酝酿利用新加坡ICE期货交易所,发行实物交割比特币期货与配套期权产品。

“在市场越来越专业、匹配工具越发丰富的今天,把监管透明化、把风险关进笼子,才是对投资者真正的保护。”——MAS市场监管部主管

proposal解读:你需要关注的五个细节

  1. 产品范围:仅限与“支付代币”相链接的期指、期权与掉期,不含现货交易,也不含山寨币衍生品。
  2. 交易场所:未来只认可持牌交易所,去中心化平台与海外经纪通道将被排除。
  3. 保证金要求:杠杆上限、初始保证金、维持保证金均可能比CME更高,以匹配亚洲时段高波动性。
  4. 投资者适当性:必须提交合格投资者声明;不做KYC的机构可能面临30万新元罚款。
  5. 公众评议:期限至12月20日,若反馈强烈,条款可能追加熔断机制与交易时段调整。

FAQ:关于新加坡加密衍生品新政的6个高频疑问

Q1:本次新政是否影响现货交易?
A:完全不影响。比特币、以太坊现货仍可在本地合规交易所或OTC柜台自由买卖。

Q2:普通散户还能不能玩杠杆?
A:杠杆型现货融资或借贷不会立刻叫停,但上述操作并不受《证券与期货法》保护;而对于衍生品,散户将被禁止直接开户。

Q3:税收会否改变?
A:目前并无额外加税计划,交易所得继续适用现行资本利得原则,但机构需在GST注册。

Q4:持牌交易所会否设“合格投资者”门槛?
A:会。个人投资者净资产需在200万新元以上,机构需满足总资产1000万新元或年收入100万新元才可开户交易加密货币衍生品

Q5:现有CME产品的持仓能否迁移到新加坡?
A:由于清算所不同,比特币期货、期权无法直接转仓;需通过跨期套利或到期平仓方式进行调整。

Q6:12月20日后多久落地?
A:预计2026年Q2正式生效,留给交易所半年时间升级系统并完成会员申请。

实操建议:如何第一时间布局

👉 点此领取新手避坑指南,掌握合规资产配置的三个杠杆替代工具

结尾:衍生品大航海,监管灯塔先行

黄金的期货股票的股指衍生品,到如今的加密资产,人类社会每一次新增资产类别,都在衍生品市场中找到最锋利的定价利器与风险对冲工具。MAS的最新提议,不是简单地“上车”或“下车”,而是用合规交易所、透明信息、适当投资者三重栅栏,试图让加密衍生品这台高速列车驶向更加稳健的未来。对于每位市场参与者,解读、准备、执行,将是接下来120天里最值得花时间的三件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