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证化(Tokenization)正以惊人的速度扩张。截至今天,现实世界资产通证化(RWA tokenization)市场已达 650 亿美元(不含稳定币)。从 2024 年末的 500 亿到现在的 650 亿,仅五个月,跨越的不仅是数字,更是金融机构、发行方与加密爱好者对“真正的使用价值”的共同期待——让抵押品更快流动,让另类资产走向大众。
从“概念验证”迈入“实用主义者”阶段
早评今年格局时,圈内就预判 2025 年将把 RWA 带离“尝鲜期”,落地成公司业务与核心策略。正如 TokenizeThis 2025 峰会中反复被提到的关键词:“抵押品流动”与“投资策略再造”。下面两部分,正是对这两大趋势的拆解。
何谓“抵押品流动性”的新魔法?
🔹 同一资产,多样用途
传统债券、货币市场基金进入链上后,不再只是被动持仓。WisdomTree 数字资产业务主管 Maredith Hannon 强调:“同一代币,因风险框架匹配不同,可服务于截然不同的投资者。”
- 机构场景:把链上国债变成 Prime Brokerage 的保证金,无需赎回即可提现同时又坐享票息。
- 零售场景:借记卡直接刷卡消费,背后就是货币市场基金份额。
🔹 DeFi 抵押再升级
银行贷款走流程往往需数周,链上抵押贷款却可能十分钟成交。Cometh CEO Jerome de Tychey 的想象场景已不遥远——孩子首次置业时,匿名选择利率最低的出借人组合,稳定币秒贷秒还。Figure 的 HELOC 试点已将成本压降 150 个基点。而 Apollo 的链上私募信贷基金更是让用户现场做“杠杆循环”:质押→借稳定币→再买入标的→收益放大,全程由程序化风控把关。
🔹 仍待攻克的坎
- 资产可组合性不足
- 托管与流动性成本高企
- 对 Crypto Native 的吸引力仍低
对传统华尔街工作流的颠覆
传统管理层、托管行、清算行层层把关,每个节点都在“抽佣 + 耗时”。Steakhouse Financial Growth 负责人 Kevin Miao 的一句比喻说透了:
“整个托管系统就是一台巨型计算机,差别在于现在的计算机是纸笔和电邮。”
把链条搬上链后:
- 转移、服务、报告全自动化。
- 私享资产组合可像调仓代币一样在数字钱包中完成。
- 私密资产第一次与加密资产混拼,构建更敏捷的 多元收益 组合。
但出路同样受制于:
- 链上身份与审计标准
- 跨链与旧系统互操作
- 实时价格、透明风险敞口
FAQ:关于 RWA 通证化,你可能最关心这些问题
Q1:通证化是否必须依赖稳定币?
A:不需要。RWA 通证化可与法币代币化并行运行,亦可直接以链上债券 token 计价,实现自给自足。
Q2:个人投资者有什么门槛?
A:监管正在放宽“合格投资者”限制,多家平台已上线小额 RWA 通证基金起投 100 美元,可用信用卡即时买入。
Q3:链上抵押贷款如何确保房产价值不缩水?
A:平台通过实时 链上预言机 与 第三方评估机构 双轨核对估值,偏离阈值即自动追加保证金或触发清算。
Q4:机构会全面抛弃传统托管吗?
A:短期内仍是“双轨并行”。托管行转型成数字资产节点运营商,提供合规审计、私钥托管与保险方案。
Q5:怎么评估不同区块链的性能?
A:关注 TPS、单笔交易成本、最终确认时间、合规节点数及历史停机记录五大指标,再做试点投入。
未来咫尺:可期待的三步落地
步骤一:流动性再质押池
机构级国债基金获准进入再质押池,为链上衍生品提供充足抵押品,压低融资成本。
步骤二:混合型指数策略
指数基金不再局限于股票债,RWA、加密资产、以及绿色债券同池投资,一键配置多空策略。
步骤三:身份即资产“护照”
链上 KYC/KYB 数字护照让机构用户可在不同区块链和应用间无缝“漫游”,免除重复尽调。
总结:$650 亿只是起跑线。随着技术框架、监管规则与用例支持下一场扩张,现实世界资产通证化有望在 2026 年冲破 万亿美元规模。对于机构与个人,“拥有加密资产”不再是终点,而是门票——通往一个更快、更透明、更平等的全球金融网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