货币并非集体幻想:到底是什么在支撑比特币(一)美元为什么值钱?

·

核心关键词:比特币价值、美元支撑机制、货币属性、稀缺性、信用体系、PoW共识、去中心化货币

从美元讲起:为什么一张“绿纸”能买东西?

走在东京银座,或者上海南京路,人们毫不犹豫地用美元结账。它的购买力显而易见,可若没有黄金、没有政府背书,美元究竟靠什么维系全球信任?要回答“比特币有没有支撑”,首先需要拆解美元的底层逻辑。

货币不止是信仰,而是“货币属性竞争史”

每一种被接受的货币,都历经漫长淘汰。在此过程里,稀缺性、可分割性、便携性、耐用性与可互换性,这五大货币属性才是真实支撑。黄金胜出白银,美元取代黄金,本质上都是“谁的货币属性更优秀”的投票结果。

比特币把这场竞争带进数字维度:固定上限 2100 万、亿分之一可拆分、私钥可藏芯片、无需许可瞬时到账——这些货币属性全面超越旧体系。它也是市场用资金投票的连续过程:谁在进步,就流向谁。

美元的“真正抵押品”是债务

把视线转回美元,你会发现美元的稀缺并非绝对,而是相对债务的稀缺

从金本位到债本位:一张简史清单

至此,美元的价值锚仅为“对美元的债务”本身。美国金融体系内有约 73 万亿债务,却只流通 1.6 万亿基础美元——杠杆率 40:1。也就是说,每 1 美元被平均预定了 40 次未来偿还。只要债务规模始终大于美元存量,体系就产生“买美元的刚性需求”。

这种逻辑不只美国。委内瑞拉、阿根廷同样拥有军队与征税权,却未能阻止货币贬值。原因在于:
政府能决定“发行多少”,却无法决定“市场相信多少”。

👉 立马查看比特币与美元最真实的价格对比,3 秒刷新毫秒行情

债务系统的死循环

债务创造对美元的需求→美联储放水扩表→新增债务再打杠杆→需求继续增加。
每一轮量化宽松(QE),都在稀释美元纯度,却又短期缓解了债务到期压力。长期来看,这就是价值水分的累积,最终走向绝对稀缺的对立面。

伯特兰·罗素说:“罗马覆灭不是因为没有政府,而是因为它穷尽了一切让它统治的方法。” 同样,当信用体系反复绑架货币供给,美元就逐渐失去绝对可预测的预期稀缺。

比特币的稀缺:既定数学 vs 变量人为

比特币的稀缺写进代码:永远不会超过 2100 万枚。减半、PoW 难度调节,都让“发行曲线”公开、可验证且不可篡改。相比之下:

换言之,比特币稀缺性是绝对稀缺,美元是相对稀缺。当两者对“储值需求”展开竞争时,市场自然衡量“哪条曲线更可信”。

美元、比特币与“谁更抗腐败”

去中心化节点、工作量证明、公私钥加密——三层架构共同维护比特币账本完整性:

  1. 共识规则全球开源,任何人都能跑节点校验。
  2. 挖矿用能量竞争记账,攻击成本指数级上升。
  3. 私钥赋予个人绝对产权,寄存价值无关政府许可。

而美元体系必须仰赖:司法、监管、央行。每一环节都是可腐败之人治环节。系统越复杂,单点失效率越高。市场终会寻求可验证、低信任成本的替代方案——这正是去中心化货币兴起的宏观背景。

常见疑问一次说清

Q1:比特币没有政府背书,它凭什么比美元更安全?
A:比特币的安全来自全球分布的矿工与节点,是数学+博弈论的综合防御;而非“劝说别人相信某机构会一直仁慈”。

Q2:如果美联储紧缩,美元升值,比特币会归零吗?
A:紧缩仅能改变短期相对价格,并不改变两类资产的根本稀缺结构。市场在对冲的是长期货币贬值风险,而非单日汇率。

Q3:比特币总量固定,会不会失去“弹性”导致经济萎缩?
A:货币职能可被区分为“计价单位、流通媒介、价值储藏”。比特币专注后者,用其他高流通稳定币承担日常支付即可,其分工反而更高效。

Q4:加密钱包丢失频繁,比特币真的“耐用”吗?
A:私钥丢失等于永久锁仓,反而减少流通供给,相当于“数字黄金的沉没成本”。只要算力持续,网络就能永久存续,链上记录不会磨灭。

Q5:比特币挖矿耗电巨大,环保能兼顾吗?
A:矿工天生寻找最便宜能源,大量负荷来自弃水、弃风、油气伴生,反而提升整体电网负荷率。长期来看,可再生能源与挖矿经济呈正相关循环。

Q6:政府能直接禁止比特币吗?
A:技术上只能封禁法币出入金入口,无法关闭分布式网络。历史经验显示,若需求足够强,黑市溢价将鼓励更隐蔽但更稳固的交易渠道。

👉 想知道如何用1分钟把闲置资金换成比特币?试试看这个无门槛入口

把视角拉长:货币属性才是唯一赛场

美元曾在欧洲战后废墟里火速崛起,黄金却也不再适应高节奏贸易;如今,比特币以更低的信息摩擦、更强的去中心化优势入局。最终,人类会选择让自身财富“睡得最安稳”的那个载体。

当债务对美元购买力的稀释逐渐显现,而比特币的数学稀缺不可更动,两者竞争的天平就悄然变化。历史一次次证明:即使政府再强大,也没能阻止更优秀的货币属性接管财富储存的舞台。

这不是对美元的末日宣判,而是对自由选择时代的再一次确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