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Dan Morehead(Pantera Capital创办人)
Pantera Capital在2013至2015年间悄然完成了一个后来被誉为神话的决定:在比特币单价约为104美元时,持续买入全球流通量约2%的比特币。从那一刻起,比特币不再是极客圈子的玩具,而是逐渐成长为与传统资产并驾齐驱的数字资产。比特币投资回报故事开始书写新的篇章:基金净值自成立至今上涨超131,000%,实现了约1130倍的回报。
2013 年的下注:穿越恐惧与怀疑
2013 年 12 月,比特币在不到两周内从 1,200 美元跳水至 150 美元,顶级媒体的标题毫不留情——“比特币已死”。
对比今日常见的 5%–10% 日内波动,当时加密货币动辄 60% 的振幅足以吓退大部分投资者。然而,正是在这种集体恐慌里,Pantera Capital 团队写下首份《比特币基金投资备忘录》:
“比特币在 104 美元。我依然坚信它将成为全球货币与无国界支付网络的原型,承载着黄金、现金以及所有跨境结算的职能。”
FAQ ①
Q:为什么敢于在行情最差的时候下手?
A:我们并非鲁莽。30 年的交易直觉结合对协议层面的研读告诉我们:比特币稀缺、可验证、全球可达——这是一个非对称交易的机会,最坏情况亏损 1 倍,最好情况盈利千倍。
1100 万美元变 14 亿:一段冷启动往事
2016 年,比特币横盘在 400–500 美元区间,媒体热度跌至冰点。Morehead 回顾那段日子,称自己一年见了 170 位投资者,最终仅募得 100 万美元,每场会议平均贡献 100 美元管理费。
对比今天比特币单价 9 万美元,当初 100 万美元买下的 2,400 余枚 BTC 已价值 2.16 亿美元;而 Pantera 全盘持仓估算约 28 万枚,市场价值近 250 亿美元,区块链基金的管理规模已跻身全球前列。
FAQ ②
Q:持有十余年,是否经历“踩坑”时刻?
A:有。2015 年我们用 88 枚比特币替出差团队支付了 59 晚酒店费用——如今价值 8,700 万美元。尽管心疼,却也见证了早期行业基础设施之落后。👉 想把握下一波比特币行情?这里给你一份实操指南
88% 复合年化:大象还能继续跳舞?
比特币十一年复合增长率高达 88%,远超美股百年平均 10% 的表现。不过,Morehead 提醒:这不是线性曲线,而是“每两年上涨一个数量级”的陡升。他给出了简单推演:
- 若未来四年比特币再现同样的“一个数量级”跃迁,价格将突破 74 万美元。
- 彼时总市值约 15 万亿美元,仅占全球 500 万亿美元可投资资产的 3%。
“我不预测时间,只谈概率。当 95% 的机构资金仍未进场时,持有比特币的预期回报依旧高于其他资产。”Morehead 如此总结。
从 5% 到 100%:机构资金正在觉醒
2024 年,美国 ETF 的通过像打开了闸门:BlackRock、Fidelity 在短短六个月内把比特币投资便利度提升到股票级别。过去获得比特币需要翻墙、自建钱包、保管私钥;现在,只需在券商 App 输入代码即可成交。
Morehead 以“公元前 1000 年的黄金”做类比——
“ 2013 年,我说比特币像最早期的黄金,99% 的财富尚未触碰;如今从 1% 上升到 5%,一切才刚刚开始。”
他预计,随着可投资池扩大到养老基金、主权基金,数字货币的估值模型将彻底告别“科技公司市盈率”,转向“全球储备财富”。
FAQ ③
Q:比特币 9 万美元还值得买入吗?
A:关键在于资产配置比例而非单价。专业机构已把比特币视为“高波动版黄金”,常见配置 1%–5% 的标准仓位。👉 用三步轻松计算你的加密资产配置
微观故事:从 50 美元日限到百亿级市场
Morehead 自嘲早期 Coinbase 只有 50 美元日限额,购入 3 万枚比特币理论上要 2,522 天才能完成。今天,合规交易所的单日撮合量已达 1,300 亿美元。
这些“早期血泪史”如今成为行业高速增长的最佳注脚。
FAQ ④
Q:散户如何避免早期踩坑?
A:
- 选择持牌平台,确保出入金合规。
- 小额分批建仓,利用“定投”平滑成本。
- 使用硬件钱包进行大额存储,避免交易所单点风险。
FAQ ⑤
Q:比特币还会继续跑赢其他大类资产吗?
A:宏观环境(货币宽松、地缘风险)与行业催化剂(ETF、Layer2)共振,区块链或许仍是未来十年增速最快的资产类别。但请谨记仓位管理和风险对冲,切忌孤注一掷。
更多阅读
- 史上最大回撤?Glassnode 解析 7.6~8.8 万美元支撑区间
- “杠杆牛市”是否健康?分析师教你读懂链上数据
从 104 美元到 9 万美元,比特币走过了三次“死亡预言”与无数怀疑者的嘲笑。Pantera Capital 的经验告诉我们:真正改变世界的资产,往往只在少数人相信时显得昂贵,而在多数人相信时早已望尘莫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