Vitalik Buterin:区块链应当解放人类,而非成为“技术炫技”

·

今年7月在布鲁塞尔 EthCC 的主舞台上,以太坊联合创始人 Vitalik Buterin 用二十分钟的演讲向公众抛出了一颗“思想炸弹”:加密货币真正的使命不是堆砌复杂的 Layer2 或零知识证明,而是将科技与道德拉回一个共同坐标系——“让使用者获得更多自由”。


社会叙事的错位:从 Web1 到 Web2 的启示

Vitalik 把互联网演进的极简年表搬到了区块链语境:

“如果我们把加密货币建成更漂亮的笼子,笼子里的 NFT、DeFi 再奢华,本质上还是笼子。” Vitalik 如是说。

区块链开发者必须回答的三件事

他没有给出长篇白皮书,而是抛出了三个价值追问:

  1. 你是否真正赋予用户退出权?
    一键导出私钥并非万能,普通人能否在不牺牲体验的前提下,随时把资产搬到别的客户端?
  2. 你有没有预设审查后门?
    如果明天机构要求你封锁某笔交易,你的协议能否优雅地说“不”?
  3. 你是否把隐私视为默认,而非附加功能?
    区块链既要审计安全,又不能让“链上裸奔”成为常态。开发者需要主动承担隐私保护与合规透明之间的平衡义务。

从“西装币圈”到密码朋克 2.0

Vitalik 把当今加密社区分为两拨人:

他强调二者并非水火不容,但必须避免“渐进式同化”——当灰西装掌握舞台灯光,连帽衫的实验往往被边缘化。密码朋克精神的式微,不是法律打压,而是“叙事破产”:人们相信比特币=数字黄金,却忘了它最初被寄予抗审查点对点现金的厚望。


典型案例:跨链桥里的自由悖论

为让读者更有体感,Vitalik 自带案例:

某热门跨链桥为了合规,在前端加入了制裁地址过滤列表,但在合约层依旧允许转账。结果出现荒诞景象:

于是,“同一功能、两种准入”的裂缝暴露:当开发者把便利留给机构审查,把复杂留给个人自由,技术本身就在制造不平等。


技术、道德与治理的三重奏

Vitalik 最后为这个冲突开出了“温和处方”:

  1. 最小可行治理(Minimum Viable Governance)
    合约层能写死就不要加人工开关;人工干预必须放入链上提案,社区透明投票。
  2. 隐私友好的默认设置
    把 zk 地址、隐身地址、社交恢复打包成钱包“开箱即用”,而不是藏在“开发者彩蛋”里。
  3. 开源心态的再扩散
    代码 fork 比商业模式复制更容易,却也更考验社区共识。每一次开源都是一次版本化的“伦理审计”。

FAQ:五条快速回答常见疑问

Q1:去中心化会不会让监管无处可管?
A:监管的焦点应放在法币出入口,而非内部规则。开发者需要提供链上证明接口,帮助机构监管流动性规模,而不是监管个人交易记录。

Q2:普通用户不关心代码,怎么说服他们选自由优先的产品?
A:用真实场景。展示“推特封号”与“链上社交帐号不可删除”的极端对比即可。视觉冲击力远胜命令行示范。

Q3:GUAGUI、发币与道德还能共存吗?
A:可以公开代币经济规则,让空投社区而非风投坐庄,这比无代币更去中心化,也更容易说服公众。

Q4:Layer2 会不会复刻中心化?
A:检查三点:是否强制单一排序器?是否强制官方桥?退出是否有时间锁?若答案皆“否”,则无需恐慌。

Q5:隐私技术会让洗钱更猖獗吗?
A:链上结算透明、身份 Prove 技术(零知识 KYC)的存在,让“匿名 ≠ 无法追责”。关键在于开发者主动把这些工具嵌进去,而非等待立法倒逼。


写在最后:让每一行代码都先问“自由了吗?”

Vitalik 以一句 Calvino 的话作为收尾:“经典不是你读过一次的书,而是每次重读都能成为新的经历。” 同理,区块链不是停在一版协议里的终极方案,而是一段永续迭代的公共实验。只有当每一位开发者、产品经理、PMF 设计师在提交 PR 之前,先默念“我让谁更自由了吗?”行业才有真正的生命力。

👉 想亲手测试“自由优先”的钱包体验?立即探索零门槛隐私生态。


扩展阅读参考

👉 用 5 分钟打造属于自己的抗审查节点,拥抱真正的链上自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