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eFi发币狂潮:高收益狂欢背后藏着哪些风险与机遇?

·

去中心化金融(DeFi)发币潮迎面而来,Compound 的 COMP、Balancer 的 BAL、MakerDAO 的 MKR 接连暴涨;半月之内,几十亿新资金蜂拥而入。治理代币究竟是价值投资,还是另一次 ICO 泡沫?本文拆开数据、访谈行业专家,还原 2024 年这场火药味十足的 DeFi 大戏。

01 DeFi发币潮:三大明星项目数据直击

一览这三组数字,就能理解市场为何闻风而动:👉 错过 DeFi?这份关键数据告诉你下一次机会在哪

搅动全池的资金外溢

COMP 上线后一周,DeFi Pulse 统计流入数字资产协议的资金超过 5 亿美元,日均可达 7800 万。换句话说,每投 1 美元进 Compound,衍生品市场立刻跟进 5–7 美元 的连锁投入,这在传统金融无法想象。


02 为什么 DeFi 集体“抢发币”?

投资人回报窗口已打开

风口与现金流双重焦虑

dForce 社区负责人张棨彰直言:“发币不是可选项,是必须选项。错过热度,后续融资只能打折。”
对比可见:交易量每天 500 万美元的 dYdX,全年纯手续费约 180 万美元,仅够维持 20 人团队;而 Compound 两周估值 23 亿美元,比 20 年 dYdX 收入 放大 1000 倍

先发效应正在加速

借同一赛道的例子:以太坊链上已有 Curve、Aave、Cream 等十余个与 Compound “画风”相近的抵押借贷应用,谁先推出治理代币,谁就更容易用补贴抢占用户心智与 TVL(锁仓总量)。


03 治理代币真的值钱吗?

话语权≠现金流

目前主流 DeFi 代币都属于“治理代币”,仅拥有投票权:

  1. 协议升级
  2. 资产参数调整
  3. 国库资金拨付

没有分红、没有利润回购,更没有传统股权的“剩余收益权”。
数字文艺复兴基金会曹寅指出,加了分红极易被 SEC 定性为“证券”,这也是团队“不敢做”的主因。

“实现市值” vs “流通市值”:谁在虚胖?

传统市值公式:流通量 × 币价
行业更认可的实现市值:历史所有流通币最后一次成交的加权均价 × 数量。

举例:


04 泡沫的标尺:市存率

研究员孙原将“市存率” (市值 / 锁仓规模)对比传统银行股后发现:

溢价为工行 41.8 倍
换句话说,每 1 美元真实锁仓,投资者愿意炒出 37.6 美元市值。可见短期情绪占主导。


05 未来展望:三条可能路径

  1. 持续补贴,短期螺旋
    项目方用国库代币回购、再补贴流动性——币价与 TVL 空转,直到补贴枯竭。
  2. 引入真实收益
    如 Uniswap V4 计划将手续费部分用于回购,既是价值捕获实验,也会成为监管焦点。
  3. 监管压顶,硬着陆
    SEC 与 CFTC 一旦定性治理代币为证券,中心化交易所或集体下架,导致流动性骤降,泡沫刺破。

👉 用三张图看懂 DeFi 下一步走势


常见问题 FAQ

问:治理代币为何没有分红?
答:主要担心监管。美国《证券法》一旦认定代币带有“预期收益”,即可按证券监管,项目有可能被勒令停盘。

问:流动性挖矿是否可持续?
答:补贴永远会稀释,长期看必须依赖真实业务收入——手续费、利差或衍生产品收益,否则最终将无人接盘。

问:普通投资者如何筛选价值项目?
答:先看TVL增长率协议收入曲线社区活跃度三大指标,再用“实现市值/年度收入”比率判断估值是否合理,低于 10 倍相对健康。

问:Curve、Aave、Sushi 谁有可能第一个引入回购?
答:Curve 已在治理投票中提到将手续费 50% 用于回购 CRV,进入测试阶段,可重点关注。


DeFi 的下一幕,要么把收益做大,要么把泡沫戳破。别让炒作掩盖价值,数据永远是最硬的护城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