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“小乌鸦”Max 的十年,那就是:把好奇心炼成职业,再把职业写回故事。从2012年第一次用GPU挖比特币,到如今同时担任《加密城市》主编、Avalanche台湾大使、Demi-Human NFT 共同创办人,他用一张极为少见的“跨境”履历告诉人们:区块链世界的大门,其实没有想象中戒备森严。
本文整理了 Max 在最新线上分享中的核心观点,辅以可操作的建议与案例,带你拆解 Web3 转职的每个节点。
1|人物画像:一路逆时针的“跨界老兵”
Max 的成长曲线像极了反向 FOMO:
- 2012 用显卡挖比特币
- 2014 成为 Mt. Gox 债权人,第一次感受交易所暴雷
- 2015 退伍后进入联合信用卡中心,负责全台信用卡清结算
- 2018 跳槽到财金资讯,操盘 Taiwan Pay 等大型支付项目
- 2021 共同创办 Demi-Human NFT
- 2023 出任《加密城市》主编,同时成为 AvaxDAO 台湾大使
- 2024 以自媒体“小乌鸦 Max”高频输出深度推文与 Substack
他用蜻蜓点水的叙事强调了三次关键词:支付系统、挖矿、NFT 创业。这三件事串联起传统金融、早期矿圈与最新的创造者经济,恰好是 Web3 产业化的缩影。
2|起跳点:为什么选“支付产品经理”当原点?
Max 坦言,早期他曾在提案中把区块链塞进银行清结算,但都因“合规风险”被高层打了回票。
这段经历反而让他意识到:价值互联网若要真正落地,传统金融依旧是绕不过去的接口。
他把支付系统固有的“对账”“清分”“结算”流程当成“翻译官”工作:只要把链上逻辑拆解成银行听得懂的语言,就有机会让巨头敞开大门。后来他在专题报道里输出的《CBDC vs. 稳定币:清算层到底该如何设计?》等系列文章,根源便是这段 Web2 深水区历练。
3|挖矿、钱包与早期信仰:2012 的“荒原记忆”
- 当时 1 BTC ≈ 10 美元
- 没 MetaMask、没 DeFi、没有“币圈”一词
- 热门讨论集中在 Bitcointalk,成员多是硬核开发者与自由主义者
- Mt. Gox 占全球 90% 交易量,却还未暴雷
Max 用“荒野”二字形容那一阶段:没有暴富神话,只有技术理想。彼时买币更多是“支援一次去中心化实验”,而非今天的热门投机。
4|NFT 创业经:比技术更难的是“挑人”
Demi-Human NFT 目前已逐步退出,Max 复盘时给出的第一条建议却是:别找一心暴富的合伙人。
- 先厘清“谁拍板、谁执行”,责权利白纸黑字
- 把加班文化搬到 Discord:必须 file issue、发 PR,哪怕只是运营海报
- 把传统职场的“KPI”转化为链上可验证指标,比如:交易量、Holder 增速、社区活跃度
团队稳了,路线图不准也能改;人心散了,代码写得再漂亮也难逃内卷。
5|三重身份的同一内核:让复杂科技回归意义
Max 在活动现场总结了他的“三重身份同心圆”。
- 主编:把全球区块链动态翻译成中文世界能马上用上的指南
- 社区大使:在 Discourse、Snapshot、Discord 里,让技术提案获得社群共识
- 自媒体创作者:用 Threads、Substack 保留“锐利的怀疑权”与“慢思考的留白”
但他直言:最认同还是“自媒人”身份。唯有这个身份可以让叙事节奏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,既不必迁就广告商,也无需迎合行情 K 线。
👉 从0到1把Web3产业写成通俗易懂的故事,点这里立刻收藏完整攻略。
6|Web2 转 Web3:三条路径、五种起手角色
🔍 三步走公式
- 选赛道:NFT、DeFi、Layer 2、AI+Crypto 任选其一
- 做链上观察:熟练使用 Etherscan、Dune、Zerion、Snapshot
- 先行贡献:翻译、文章、社群策划、Logo 设计……“反正先在场”
🛠 技能双拼
- 原有技能:写作、营销、产品、运营、开发,Web3 里一样值钱
- 链上素养:读懂合约、看懂治理、懂得看资金流
🚀 五种低门槛起手岗位
- 内容创作:先从周报、翻译做起
- 社群经营:运营 Twitter Space、治理论坛
- 产品经理:把 Web2 的 UX 经验搬到 DeFi 协议
- Growth & 营销:空投规则设计、用户教育
- 开发关系:有编程背景者,可把传统 API 经验带入智能合约
7|高产能秘籍:用“五年思维”屏蔽噪音
Max 的方法论简单到堪称“老派”:
- 输入:每天固定两小时,刷 Messari、The Block、各项目 GitHub
- 筛金:只看影响“五年后赛道存亡”的事件
- 输出:把传统金融的清算、风控语境嫁接到 L2、DeFi、CBDC 上
在一篇《为什么 zkEVM 的终局是清算层,而不是 TPS 竞赛》中,他用 Aave 清算模型类比银行追保,阅读量一举破十万。核心就在于:把生涩的区块链术语塞进日常金融场景,读者秒懂。
8|现场答疑:关于转职最常见的 5 个疑问
Q1:必须学会 Solidity 吗?
A:不一定。非开发岗更重要的是“读写链上数据”,看懂 Etherscan 远比写合约实用。
Q2:中文内容市场饱和了吗?
A:市场缺的从来不是信息,而是能“长文+数据+场景”的三语者(行业黑话、技术文档、日常白话自如切换)。
Q3:如何顶住熊市裁员?
A:把工资之外的现金流当“抗失业基金”,并在熊市日更内容。行情低迷期反而最容易积累信任。
Q4:需要辞职 All in 吗?
A:强烈不建议。周末写稿、下班翻译的方式“小步快跑”往往更安全。
Q5:怎么判断一个 DAO 值得投入?
A:打开 Snapshot 看提案质量;再 Dune 看金库资金走势;最后在 Discord 观察日常讨论与决策效率。
9|写给观望者的一句话
进 Web3 前,请先让自己“看起来已经是圈内人”。 从观察者到贡献者,再到领路人,每一步都比裸辞更扎实。
👉 立即领取Web3技能路线图,免费领取“链上观察者工具清单”
延伸思考
- 为什么“支付经验”是华人团队进 Web3 的隐藏 Buff?
- 熊市里做内容真的会被人看见吗?
- 如果你有一颗长期主义的心,当下准备的上车筹码又是什么?
带着这三问再次翻开 Max 的十年笔记,你会看到:所有风口,终将被时间磨成路基。重要的永远是你,有没有在风口到来前,就把自己变成长风本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