免责声明:以下内容仅用于行业动态科普,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。请读者自主评估风险后再做决策。
关键词:华尔街银行、加密货币、比特币托管、数字资产ETP、机构策略、监管框架
加密资产浪潮为何让华尔街无法忽视?
过去两年,“比特币大涨”“狗狗币飞升”频频出现在头条,散户的狂热已无需赘言;但真正将加密货币推入主流视野的,是那些手握数万亿美元资产的华尔街银行。市场需求、利润诱惑、FOMO情绪三重作用下,高盛、摩根大通、美国银行、道富、纽约梅隆等巨头逐一登场,试图在合规与收益之间寻找一个微妙的平衡。
下文用五分钟的篇幅,带你快速梳理各家布局路径、产品形态及潜在影响。
高盛:先试水ETP清算,再观望现货
动作亮点:
- 经纪业务已获准为欧洲对冲基金清算加密交易所交易产品(ETP),目前仅限少量试点客户。
- 传言正评估扩容方案,首要条件仍是“监管绿灯”。
- 风险底线:CEO David Solomon 在国会直言“无法成为加密主要做市商”,透露规避自营头寸的审慎路线。
👉 华尔街最神秘的比特币清算通道正在悄悄扩容,点击了解如何借道布局。
摩根大通:从富豪专享到大众可买
财富管理权限升级:6300 亿美元规模的财富管理平台宣布,自 7 月 19 日起全线顾问可代客下单五款加密产品:
- 四只灰度(Grayscale)信托
- 一只 Osprey Funds 比特币基金
- 策略看点:相比其他行仅开放高净值客户,摩根大通一步到位给予零售级敞口,可见其风控模型与合规准备已相对成熟。
美国银行:专设研究团队 + ETP清算
- 人事布局:任命 Alkesh Shah 领军的“加密货币与数字资产”研究团队,直接向固收、外汇和大宗商品研究主管 Michael Maras 汇报。
业务落地:
- 同样在欧洲为对冲基金清算加密ETP;
- 为部分合格客户清算以现金结算的比特币期货。
- 官方表态:研究主管 Candace Browning 称,“数字资产生态是我们增长最快的新兴技术赛道之一”,语气明显看多中长期。
道富 & 纽约梅隆:两类老牌托管行的新玩法
道富:
- 定位“托管+流动性工具”服务商,已与多家客户合作开发比特币配置方案,需求并未因价格回撤降温。
纽约梅隆:
- 为英国初创交易平台 Pure Digital 提供账户与托管配套服务,目标是银行级现货交易体验。
“观望组”花旗 & 瑞银:监管是最大拦路虎
花旗:
- 外汇主管 Itay Tuchman 表示,交易、托管、融资三大模块均在研究之列,但“现在不是赶趟子,而是等监管确定路线”。
瑞银:
- 报告直指“比特币是高波动投机品”,提醒客户谨慎,目前暂无推出产品时间表。
驱动因素:机构需求到底有多大?
- 零售倒逼:客户邮件、电话、APP留言,90%以上都要求“加一个加密货币入口”。
- 同业 FOMO:一旦对手抢先,托管费和佣金就被挖走。
- 客户需求结构升级:比起直接买币,更爱ETP、期货、结构化票据,既避险又合规。
资金动向:二季度财报暴露的蛛丝马迹
- Edge Wealth Management:13F文件显示 GBTC 持仓环比增 43.95% 至 5.4 万股。
- 罗斯柴尔德投资:比特币敞口直接翻四倍。
- ARK基金:单季扫货 1000 万美元 GBTC。
- 新泽西州养老基金:低调配置 700 万美元比特币矿业股。
附注:比特币价格也借机构买盘从 3 万美元下方迅速反弹至 3.4 万美元区间。
五组常见疑问(FAQ)
Q1:个人投资者能在国内银行直接买到比特币ETF吗?
A:目前大陆尚未放行任何加密ETF,可关注合规QDII或港股市场的被动型产品,但须审查条款与杠杆水平。
Q2:华尔街银行为何不一次性上场做自营交易?
A:美国监管对银行自营买卖加密设置了多重关卡。做大宗经纪、托管→收手续费,是最稳妥的“低仓位吃利差”打法。
Q3:加密ETP和现货比特币差别大吗?
A:ETP是在交易所上市的证券化资产,支持T+0交易,价格挂钩比特币但略含管理费;不能提币到钱包,却规避了私钥遗失风险。
Q4:如今入场是不是追高了?
A:机构更关注美元本位收益及对沖通胀的长期逻辑,若你风险承受能力弱,建议定期定额或采用期权套保。
Q5:哪些信号代表监管趋松?
A:关注SEC对现货ETF的审批时间、美联储压力测试对银行加密敞口的口径、美国财政部稳定币指引三大窗口。
未来展望:华尔街的三种可能分叉
- 渐进路线:交易所+期货+托管三位一体,先吃“技术红利”;待现货ETF落地后,再推主动管理产品。
- 激进路线:如有监管突破,不排除高盛、摩根大通或推出自有区块链网络,直接将客户资产上链清算。
- 撤退路线:若熊市延宕两年以上且监管收紧,部分银行或砍掉头寸,回归传统跨境支付与金银托管。
👉 想第一时间捕捉下一条“华尔街进场”消息?锁定实时公告板块立即体验!
结语
华尔街巨头用“服务先行、自营后置”的折中策略,规避监管高压,同时捕捉万亿级加密市场的新增收入池。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,无需盲目跟风,亦不可忽视这批资金的影响力——他们带来的,不只是流动性,更是对加密资产“合法性”的强力认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