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是移动平均线?
移动平均线(MA,Moving Average)将价格波动平滑化,帮助交易员一眼看清行情“主方向”。它不会预测未来,只验证既成趋势。1 分钟、15 分钟属“低周期”,日线、周线则是“高周期”。
如何计算
一条 20 日均线,就是把最近 20 根 K 线的收盘价相加后除以 20。100 日均线同理,数字越高,平滑程度越高,反应越迟缓。
三大均线类型与特点
1. 简单移动平均线(SMA)
- 定义:对每根 K 线等权处理,波动最平滑
- 长处:捕捉长期趋势,减少噪音
- 短处:反应慢半拍,短线交易者嫌它“滞后”
实例:3 日 SMA,收盘价 50、45、60 → (50+45+60)/3 = 51.66
2. 加权移动平均线(WMA)
- 定义:最新价权重最高,依次递减
- 公式:(价格 × 权重) 总和 ÷ 权重总和
- 用例:短线波段或日内交易,信号快于 SMA
3 日 WMA 权值 1、2、3
(50×3 + 45×2 + 60×1)/(1+2+3) = 51.67
3. 指数移动平均线(EMA)
- 定义:权重呈指数级递减,对最新价极敏感
- 乘数:2 ÷ (周期+1),3 日 EMA ⇒ 2/4 = 0.5
- 场景:高频交易者、短线抢反弹,最贴合“动能”思维
3 日 EMA = 今日收盘 × 0.5 + 前日 EMA × (1−0.5) ≈ 51.25
一句话总结:
反应速度 EMA > WMA > SMA;长期趋势 SMA 更稳,短线爆发看 EMA。
如何挑选周期与参数
- 周期越大→信号越强、滞后越多
顺序:3 < 10 < 20 < 50 < 100 < 200 < 500 - 周期越小→噪声越多、反应越灵
新手常见疑问:到底用几日均线好?答案只有一句:回测。先做模拟盘,找到与你节奏匹配的“黄金参数”。
五大实战交易策略
策略1:趋势跟随
高低周期均线同向发散,视为趋势成立。价格回踩长期均线(100、200)不破,往往是低吸机会。
策略2:多均线组合
10、20、50、100、200 同时呈现多头排列,确认趋势强烈;反之为空头。
👉 真正的“多均线共振”长什么样?动手看看实时图!
策略3:均线交叉
- 金叉:50 日均线上穿 100 或 200 日均线——长期看涨
- 死叉:长期均线下穿短期——趋势转空
著名的 50/200 金叉,在 2021 年 BTC 4 万—6 万刀的主升浪中曾提前两周给出信号。
策略4:动态支撑与阻力
上升行情里,20 或 50 日均线往往成为支撑;恐慌下杀时,同一均线会瞬间变阻力。记得把止损动态地放在均线下方。
策略5:谨防“假摔”(Whipsaws)
横盘震荡时,短周期均线频繁交叉,成交量却没有放大——此时信号可信度低。要么升高周期避开噪音,要么等成交量放大再进场。
进阶技巧与场景案例
- 均线带:把 20、50、100、200 日均线设置为同一颜色带,像“轨道”一样抓趋势。
- 累加信号:把 MA 与 MACD、布林带叠加,胜率大幅提高。
- 高低切换:日线高周期给出方向, 1 小时低周期均线找入场点,二者结合降低持仓成本。
常见问题 FAQ
Q1:我该用哪条均线做止损?
A:短线持仓可用 10 或 20 EMA,长线留足空间用 50 或 100 SMA。止损要保证单笔亏损 ≤ 总资金的 1%—2%。
Q2:为什么明明金叉了却继续下跌?
A:均线是滞后指标,遇到重大消息面冲击,价格可能瞬间击穿均线。务必加一道“价格确认”:放量突破或收盘再上均线再行动。
Q3:什么周期均线适合波段交易?
A:4 小时级别用 20/50 EMA 组合,兼顾灵敏度与趋势性,配合成交量成功率最高。
Q4:同一个币在不同交易所,均线会差别很大吗?
A:主流现货/合约数据差异极小,可忽略。如遇分叉币、低流动性山寨币,建议用交易量最大的交易所数据。
Q5:均线与斐波那契回撤哪个更靠谱?
A:两者互不排斥。EMA 提示大方向,斐波位提供精确的加仓/减仓节点,组合使用效果显著。
Q6:如何写好“多均线策略”代码?
A:先做回测框架,遍历 20、50、100、200 四条线的金叉死叉,胜率>55% 且盈亏比>1.5 才开始跑实盘。
写在最后
移动平均线是最廉价、最有效的“趋势说明书”。
步骤:先懂原理 → 选周期 → 回测 → 实盘 → 复盘。循环三次,就能在市场里活得比别人久。
希望你读完这篇后,立刻打开行情软件,亲手画上几条 MA,把图发给好友:
“看,这就是我挖到的金矿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