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联储松闸放水:美国银行拥抱加密货币与稳定币的转折点

·

旧规落幕,数字资产迎来合规春天

2022 年起,美联储要求“州特许银行”在开展任何加密业务前必须递交事前通报,形同高悬的监管红线。如今这条红线被一刀切,加密货币银行业务只需遵循常规监管框架即可落地。同一时间,2023 年专门约束美元稳定币的“无异议函”制度也正式作废,过去被视为拦路虎的审批流程一并撤销。

这一连串松绑动作,不仅让商业银行在加密托管、法币锚定稳定币、代币化美元等赛道上全无“前置关卡”,更被视为官方正式接纳“数字资产是金融基础设施一部分”的明确信号。

官方警告回撤,创新窗口全面打开

美联储、联邦存款保险公司(FDIC)与货币监理署(OCC)此前两次联合发布“谨慎从事加密活动”的风险提示,今天同步撤回。
撤销公告中,三方一致强调:

换句话说,“紧箍咒”变成“导航仪”,银行终于能把精力从“如何获批”转向“如何落地”。

被解绑的银行,下一步怎么走?

业内已出现三大主流路径:

  1. 交易与托管并行:大型银行借助已有托管牌照,直接为高净值客户与做市商提供托管+清结算一体化方案。
  2. 稳定币即时报表:地方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,通过 API 把美元稳定币的实时余额像活期存款一样在网银页面展示。
  3. 活期收益产品:中小银行将部分储备金配置到合规的加密生息方案,为客户发行带浮动收益的储蓄凭证,实现存款与代币化收益打通。

范德尔·阿尔贾拉(Vandell Aljarrah)指出:

“当银行不再为程序性审批头疼,时间就是核心竞争力。谁最快把用户体验做到极致,谁就能吃到第一波红利。”

对美国金融生态的连锁影响

  1. 全球竞争力升级:欧洲与亚洲仍在研究“银行加密沙盒”,美国却已开放常规赛道。数字美元稳定币的国际使用场景将快速扩大。
  2. 科技巨头入局:大型科技公司一直是稳定币场景的金主,如今可以把资金托管给受监管银行,降低合规与备付金风险。
  3. 传统理财嫁接加密:银行现可直接把比特币现货、以太坊质押收益等产品并入常规理财货架,投资门槛有望同步下降。

👉 一场隐藏的财富迁移正在发生,点击查看如何用稳定币跑赢通胀

可能的风险与对策

尽管政策大松绑,但美联储在答媒体问时再次提醒:

对普通投资者而言,加密托管银行化≠收益保本化。建议在挑选机构时,重点关注其:


常见问题解答(FAQ)

Q1:普通储户可以直接在银行购买比特币吗?
A:目前多数银行先上线美元稳定币比特币托管指数式 ETP。现货直接买卖预计 6–12 个月后才会大规模推开。

Q2:撤销“无异议函”是不是意味着没有任何监管?
A:并非。银行依旧受资本充足率、KYC/AML、信息安全、压力测试等传统框架约束,且必须在官网披露稳定币储备明细。

Q3:地方小银行也有资质开展加密业务?
A:只要满足州级监管及联邦合规要求即可。业内已有德州社区银行推出面向跨境汇款的代币化美元试点,审批周期不到 30 天。

Q4:万一银行因加密业务亏损,储户存款安全吗?
A:FDIC 强调,加密资产相关亏损不会动用存款保险基金。联邦储蓄保障上限仍为 25 万美元,与是否涉加密无关。

Q5:稳定币收益率普遍高于美元活期,会不会挤占银行存款?
A:存在资金分流可能。但银行若能推出T+0 赎回+活期利息的组合产品,反而可能把客户留在体系内。

Q6:未来还有相关政策文件发布吗?
A:美联储、OCC 计划在 2025 年第三季度发布新的“数字资产风险权重与资本计提”细则,届时将明确银行持有加密资产的风险系数。


写在最后:下一幕,是竞速更是专业比拼

金融创新从不等于“无门槛”,监管松绑只是第一道引擎。银行加密创新的下半程,拼的是风控、技术、体验与品牌信任的综合实力。当赛道从“能否做”升级到“谁能做得更安全、更透明”时,赢面才真正打开。

👉 想看到第一家实现“实时链上审计”的美国银行案例?点此追踪最新动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