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情速递:一周市值蒸发百亿美元
自2018年初开始,加密货币市场陷入“跌跌不休”的节奏。在截至6月25日的一周内,被追踪的1586种数字货币中,超过80%出现价格下跌,平均跌幅达19%。其中:
- 比特币 单周下跌500美元,一度失守5900美元关口,与其2017年年底近20000美元的历史高点相比,跌幅超过70%。
- 比特币现金 当周跳水142美元;
- 以太币、瑞波币、莱特币 均出现5%以上的日跌幅。
在日本金融厅对6家交易所下达业务改善令、Mt.Gox民事再生计划浮出水面等多重利空夹击下,比特币最低探至6099美元,市场情绪进一步趋冷。区块链风投专家Spencer Bogart指出,数百支加密对冲基金锁定期将在2018年下半年集中到期,集中赎回可能继续“人为拉低”比特币价格。
BIS年度报告:为何称加密货币“经济局限性突出”
国际清算银行(BIS,被业内称为“央行的央行”)在最近发布的年度报告中专设章节,系统评估了加密货币的得与失。报告尤其聚焦无权限加密货币(Permissionless)——即无需可信机构即可在区块链上达成去中心化共识的一类资产,代表是比特币。
技术承诺 VS 经济现实
BIS 把分布式账本技术(DLT)分为两类:
- 有权限 DLT:由中央权威机构指定并监控节点,交易记录可由少数可信方更新,更像传统支付网络。
- 无权限 DLT:任何人都能验证交易、维护账本,依赖“算力共识”来产生信任。
“去中心化=脆弱信任”。理论模型显示:
- 当矿工利益分歧或算力分布突变,共识机制可能瞬间崩溃,导致资产价值“清零”。
- 2013年3月的比特币软件错误导致链分裂,比特币价格当日下跌近1/3,最终通过矿工“回滚”才勉强止血——这只是早期小型分叉的案例,若如今重演,冲击不可同日而语。
效率代价:高能耗与扩展瓶颈
- 能源开销:比特币每年挖矿耗电量已逼近瑞士全国用电量。
- 规模限制:每增加一笔交易,每位验证节点都需下载并验证整个历史记录,时间成本随交易量指数级增加;为保持账本“可运转”,比特币区块容量被硬顶,一旦拥堵,手续费飙升,真实使用体验反而下降。
价值不稳定:没有央行的“准备金”
法币有央行承诺“最后贷款人”机制稳住汇率;无权限加密货币缺少锚定资产或货币政策工具,投资情绪与矿工行为直接左右价格,形成典型的 高波动→避险需求降低→价格更波动 的负循环。
并非一无是处:DLT 在跨境小额支付的新场景
BIS并未“全盘否定”加密货币,而是指出 以区块链为底层技术的“加密支付”系统 可以在特定场景发挥巨大效率提升:
- 世界粮食计划署 Building Blocks
为约旦境内的叙利亚难民分发粮食援助时,用主权货币(而非加密货币)结算,底层采用在有权限以太坊上运行的区块链方案,交易成本相对于传统银行网络降低约98%。 - 跨境劳务汇款
在劳动力出口占 GDP 较高的小国,侨汇手续费居高不下。通过许可链结算,可缩减往来银行层层清算的“倒手费”,为弱势群体直接省下 2%-5% 的费用。
显而易见,衡量一项技术的价值,不应只看货币属性,更应看 把“昂贵且不透明”的中间环节拆解成“高效率、可验证”的流程 是否能落地。
常见疑问快速解答(FAQ)
Q1:比特币价格暴跌后是否“抄底”良机?
A:市场底部并非单靠历史跌幅决定,需要观察交易量、矿工边际成本、监管政策、宏观流动性等多重因子。切忌用“跌幅够深”作为唯一依据。
Q2:BIS提到的“有权限DLT”是否更靠谱?
A:对机构级场景而言,提高吞吐量和降低能源消耗是硬需求。许可链牺牲了绝对去中心化,却换来可控、合规和高效,对于企业或政府合作项目具有明显优势。
Q3:比特币挖矿如此耗电,未来会被环保政策封杀吗?
A:目前多国政策已要求矿场使用可再生能源。若能源成本陡升或碳排放税落地,高能耗算力节点自然会被市场淘汰;低成本绿色算力或成主流。
Q4:区块链等同于比特币吗?
A:区块链是底层技术,比特币是其中一种应用。与早期互联网泡沫类似,极端投机之后,真正能降低交易成本、提高透明度的应用才会长存。
Q5:如果比特币归零,区块链投资方向在哪?
A:供应链金融、数字身份、知识产权确权、资产证券化(STO)等方向都在探索。关键是寻找能把复杂流程“链上化”且合规可监管的商业模型。
写在最后:技术与泡沫的“链”式反应
正如高盛全球研究团队所言,当前许多加密货币的价格并未充分计入“归零风险”,但这并不意味着“区块链无用”。互联网泡沫后残存的搜索引擎、电商、社交网络,反而在洗牌期迭代出更扎实的商业模式。
无论比特币是否再创高峰,分布式账本技术都可能像 TCP/IP 一样,在监管完善与技术改进后潜藏于下一代金融与商业基础设施之中。对投资者、开发者、监管机构而言,区分“投机热点”与“改造世界的工具”才是真正的破局之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