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过去十年的金融科技浪潮中,“加密货币”与“比特币”这两个关键词被反复提及,却始终伴随着“泡沫”“投机”等质疑。2025 年 5 月,万斯副总统站在拉斯维加斯 Bitcoin 2025 大会上,公开宣称“我们正迎来一代人仅此一次的金融创新契机”,并认为数字资产与加密资产会成为大众金融的重要补充。他的话引爆了热议:究竟是政治信号,还是基于真实用量的判断?
数字发声:17% 的美国人“碰过”加密
1. 总量与使用频率
最权威的数据来自 Pew Research Center。截至 2025 年初:
- 17% 的美国成年人(约 4,420 万人)承认“曾经”购买、交易、或把加密货币用于支付。
- 8% 表示在过去 12 个月内至少用过一次,即日常意义上的“活跃用户”。
把这两行数据放在更大的金融图景里对比,你会发现“散户使用率”并不算高:
- 股票与共同基金渗透率已达 26%(家庭层面)。
- 拥有传统退休金账户的家庭比例为 60%。
换句话说,比特币目前只是少部分人的投资或付款工具,远未普及到全民。
2. 细分画像:谁在用?谁没在用?
性别与年龄成为差异最大的变量:
- 用“数字钱包”最活跃的群体:18–29 岁男性,疫情期间率先尝鲜“区块链”概念。
- 用途最少的群体:50 岁以上女性,部分人连下载加密钱包的动机都不存在。
美联储新近发布的《2024 美国经济福祉报告》也验证了这只“微笑曲线”:
7% 成年人曾于 2024 年持有或交易 虚拟货币,较 2021 年的 12% 已回落近一半。交易量萎缩,反映出熊市与监管不确定性叠加的影响。
从行业报告看乐观叙事:36 万人拥有“数字黄金”
尽管官方数据收紧,行业团体仍抛出一张“暖色系”图景。根据 TNP 2024 数字金融报告:
- 14% 现役美国人持有 比特币,折算成人头接近 3,640 万。
- 该统计口径把“随意扫码尝鲜 5 美元”也算作“持有”,因此高于美联储的“活跃使用”数字。
报告同时指出,散户的平均“钱包余额”仅 790 美元,偏向象征性投资。但这群“尝鲜人类”的画像高度吻合银行分支机构未覆盖的空白区域:
- 约 4.2% 的美国家庭仍未开银行账户(FDIC 2023)。
- 在小城镇与非洲裔、拉丁裔社区,使用 比特币支付的比例高于全国均值。
加密钱包里的几串代码,正在为他们暂时填补“被传统金融遗忘”的空白。
政策风向:特朗普政府频抛橄榄枝
劳工部新规:401(k) 里也可以加一点点“币”?
在万斯登台前夕,美国劳工部悄然 撤销 2022 年发出的警示信,不再强烈劝阻雇主把加密产品放进员工自选投资的 401(k) 菜单。
此举象征意义大于实际:
- 大型基金平台接不接受上线,仍要看 风险委员会 与 托管行 的态度。
- 短时间内,真正 把比特币当定投标的 的人数预计不会超过 3%。
从晚宴到演讲,加密选民的票箱价值
上周末,特朗普本人在佛罗里达设 “川普币”私人晚宴,标榜“Web3 新经济”将创造十万就业岗位。
观察人士指出,两党均意识到“加密支持者”已从边缘小众成长为 政治捐款机。万斯所在的俄亥俄州,正是挖矿重镇,电力供应与就业议题天然与数字资产绑定。
现实案例:加密到底带来哪些“普惠金融”?
1. 零工司机的“跨境小额汇款”
迈阿密的 拉米雷斯 每周通过 比特币闪兑 把 200 美元转给墨西哥的家人,手续费 1.5%,传统西联平均 7%。过去两年,他手机里的区块链钱包里从没出现过超过 8 小时的闲置 “BTC” 余额——到账即兑换成比索。
2. 退伍军人的数字退休金
德州奥斯汀退伍军人协会与 nonprofit 合作,为 150 名前军人开设“加密 IRA”。协议规定加密资产占比不得超过 25%,其余依旧做标普 ETF。
两年测试下来,组合年化波动率是单纯的股市退休账户的 1.9 倍,但无银行账户退伍老兵的参与度反而提升 11%。
👉 真枪实弹的数据:加密 IRA 与传统账户 10 年收益曲线对比
FAQ: 关于加密货币,读者最关心的 5 个问题
问:持有比特币是不是还需要冷钱包?
答:如金额超过一个月生活费的 5 倍,建议购买硬件钱包;仅几百美元日常应急之用,托管在主流交易所的“热钱包”即可。
问:报税时怎么申报加密收益?
答:国税局将每一次转换(含用币买咖啡)都视为应税事件。请集中使用支持 Form 8949 导出的记账软件,自动计算利得。
问:美国会不会突然禁止加密交易?
答:2025 年的剧本显示,两党竞争的是“监管框架”而非“全面封杀”。万斯演讲当晚,国会区块链核心小组人数已突破 60 名。
问:比特币网络很耗电,普通人要不要内疚?
答:矿业公司正在向 可再生能源迁移,例如德州风电场直接输出矿场。个人持币与“挖矿”是两条赛道,不必背负碳减排包袱。
问:加密货币能帮助完全零信用的穷人借贷吗?
答:DeFi 平台已推出“超额抵押”借贷,但零信用者仍缺加密抵押品;下一阶段,链上身份与现金流分析或将降低门槛。
写在最后:下一个五年,“数字资产”还是小众吗?
万斯的愿景能否兑现,出在三条赛道的交汇:
- 技术便捷度:当钱包交互像刷脸支付一样无感知,才会跨越“极客”圈层。
- 监管清晰度:如果 IRS 把链上交易记录与报税表自动同步,大众心理门槛将显著下降。
- 比特币网络本身:扩容、手续费、碳排放的方案进展,将决定它是否匹配“日常支付工具”定位。
趋势未必一蹴而就,但只要 数字资产仍为被排除在传统银行之外的美国人保留“即时金融服务”这条缝,加密货币就不会只是政客的舞台道具,而可能成为全球金融版图里不可忽视的拼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