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比特币冲破历史高点、区块链与加密资产总市值跨越 4 兆美元之际,大众记忆中的诸多唱衰言论显得格外刺耳。15 年前,比特币不过是一个极客实验;今天,它已被称作“数字黄金”。曾经断言“这是泡沫、骗局、老鼠药”的那几位国际金融大佬,真的改口了吗?本文带你回顾并梳理他们最新立场,同时穿插常见疑问,帮助你在新一轮牛熊来临前做出更理性判断。
戴蒙:依然质疑,却悄悄布局
摩根大通执行长 Jamie Dimon 是最著名的“吐槽王”。2017 年他直斥比特币是“骗局”,并扬言一旦发现员工用公司账户交易就立即开除。2024 年国会听证会上,他依旧将其形容为“去中心化的庞氏骗局”,甚至还建议“政府应全部关闭”。
微妙的是:摩根大通已上线区块链结算网络 Onyx,机构级比特币 ETF 托管规模近百亿美元。戴蒙本人却仍然用“宠物石”来表达不屑,形成鲜明对比。
巴菲特:25 美元也不碰,立场稳如磐地
“如果这些硬币 25 美元一个打包卖我,我也不买。”2018 年股东大会上,沃伦・巴菲特把比特币比作“老鼠药的平方”。2023 年 CNBC 专访,他再次强调:对加密资产的狂热,本质上源于美国人的赌性。
2025 年 5 月股东大会,他一句未提比特币,但波克夏财报显示仍持有 2,000 亿美元美债与等值现金,不见任何数字资产头寸。与老搭档芒格去世前夕的表态一致:“不碰看不懂的东西”。
芬克:从“洗钱指数”到“合法资产”的务实转身
贝莱德首席执行官 Larry Fink 曾在 2017 年将比特币骂成“洗钱指数”,又在 2021 年初表示“客户根本不想要”。可短短三年后,贝莱德 IBIT 规模一举突破 300 亿美元,成为全球最大比特币基金。
现在的芬克谈“资产配置”时,关键词变成了“货币贬值对冲工具”“与传统资产低相关性”。有观察人士猜测:态度转变或许是看到华尔街养老金正在大举入局,不得不放低身段。
格里芬:承认误判,却还在找经济意义
对冲基金 Citadel 创办人 Ken Griffin 曾把比特币比作 17 世纪郁金香疯狂,更激烈时甚至喊出“这是圣战者号召我们背弃美元”。2023 年末,他罕见松口:“当初的判断可能是错的。”
然而最新的内部备忘录显示,Citadel 仍以波动性过高为由,限制自营盘涉足数字资产。格里芬的底线是:在找到清晰经济效用前,保持观望。
达里欧:从批判者到大举买入
桥水基金创始人 Ray Dalio 的转向最具代表性。2017 年斥之为“投机泡沫”;2021 年却用整篇文章盛赞“比特币是一项伟大发明”。他透露,个人持仓除比特币外,还包括比例不小的以太坊。
与此同时,达里欧继续提醒“成功之日就是监管重拳落下之时”,并建议投资者把 5–10% 资产配置给黄金与比特币的组合,以对冲央行资产负债表膨胀的长期风险。
Quick FAQ:你担心的五件事
Q1:大佬今天说比特币有价值,明天会否再翻脸?
A:态度变化取决于宏观环境。戴蒙、巴菲特的立场有极强一致性;芬克、格里芬则倾向“生意导向”,客户要什么就提供什么;达里欧属于“风险管理导向”,所以他们的分歧将长期存在。
Q2:买 ETF 和直接买币差别大吗?
A:从税收、托管及流动性角度,ETF 对机构更便利;但无法链上转移或参与 DeFi,更适合“懒人配置”。
Q3:比特币真的抗通胀?
A:过去十年平均收益远高于 CPI,但短期波动极端剧烈,需要 4–5 年以上周期来平滑风险。
Q4:监管会彻底封杀吗?
A:各国普遍采用“交易所合规 + 钱包实名”组合拳,直接禁止链上流通的技术难度极高,更可能引入央行数字货币竞争。
Q5:新人入场选哪类资产?
A:先做知识储备,然后用“可使用资金 5% 以内”小仓位尝试现货,不碰杠杆。把每次涨跌当教学学费。
四个关键信号,观察市场下一步
- 美债利率:如果美联储再次降息,美债收益率下行,比特币与黄金大概率共振上行。
- ETF 净流入:贝莱德、富达等大厂日流量一旦连续放量,往往成为现货价格的先行指标。
- 链上活跃度:日活跃地址、矿工库存变化透露短线抛压强度。
- 政治周期:美总统大选行情往往把加密资产推向更宽松的叙事。
通过融合这些信号,你才能对“大佬们是否真心认同比特币”,以及市场是否真正成熟,形成独立判断。
当传统金融顶层玩家逐渐分化,有人“真香”、有人固执,有人悄然加仓,有人依旧冷眼旁观,这场关于 数字资产、加密货币、比特币 价值的长跑远未到终局。👉 想了解下一轮资金潮怎么选择?这里有最实时的全球资金流向图表!
而无论立场多分裂,一个事实愈发清晰:区块链叙事已从极客小众走向主流资产配置选项。下次当你听到“老鼠药”或“宠物石”时,不妨先想想,市场还需要多少人卷入才能证明他们的预言是错的。👉 点击查看深度解析:从机构配置到个人策略的完整路线图
愿你在泡沫与曙光并存的加密世界里,保持清醒,收获长期阿尔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