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彭博主播到創業戰場,Angie Lau與Sarah Chang把20餘年新聞、諮詢和創投經驗轉化為一把利刃,劈開了「加密寒冬」的迷霧。Forkast在2018年誕生,專注區塊鏈、加密貨幣對商業與經濟場景的深度報道;2025年5月更獲阿里巴巴香港創業者基金等170萬美元種子輪資金。本文拆解她們如何補足「可信媒體缺口」、捕捉亞洲創新浪潮,並給創作者、女性創業者留下最接地氣的生存指南。
初心:為兒子,也為看不懂區塊鏈的芸芸大眾
Angie曾是彭博亞洲區人氣主播,2008年就留意到比特幣這條「小側欄新聞」。她每晚都在問:
- 這件事為何會發生?
- 若再迭代,還能改變什麼?
四年後,孩子呱呱落地,「我只希望他未來不用在信息迷霧裡摸索」。於是,一篇篇「用生活語言講區塊鏈」的文章開始誕生;加上Sarah在麥肯錫與多個初創打滾的實戰數據,兩人正式把新聞產品升級為新公司——Forkast。
寒冬創業「瘋狂」嗎?她們眼中的市場空白
2018年被稱為「加密貨幣寒冬」,比特幣腰斬、媒體嘲諷不斷。兩位創始人卻看到:
- 亞洲交易額首次超北美,監管框架凝形;
- 傳統媒體更新慢,要麼唱衰要麼太技術;
- “可信原創內容”稀缺,亟需由記者而非圈內KOL撰寫的深度報道。
決定“去馬(go for it)”的那一刻,她們用170萬美元種子輪證明:創業時機從不取決於市場噪音,而是結構性缺口是否成立。
產品壁壘:新聞+廣播+數據的一站式樞紐
在 Forkast 官網 (標題自嘲:Forkcast→forecast),你會讀到:
👉三大內容支柱
- Daily Headlines:亞洲加密科技每日速讀,7:00 a.m. 前更新。
- On-chain Radio:每週邀 Roger Ver、Vitalik Buterin 等巨頭討論政策走向。
- Forkast Indexes:結合鏈上數據與傳統財報,預測下一支機構藍籌。
這樣的三件套讓廣告主與機構悄悄買單:他們需要的不只是觀點,還要能快速決策的「事實+指標」。
區塊鏈×媒體:不止報道,還要制定新標準
Angie的野心是——把區塊鏈技術嫁接到內容生產:
- 抗假新聞:把稿件哈希值上鏈,任何人都能追溯修改痕跡;
- 分潤機制:作者署名自動結算廣告收益,智能合約分潤比例根據閱讀時長動態調整;
- 開放治理:重大報道議題投向社區投票,選題結果寫入鏈上日誌,記者無法控制敘事傾向。
這套標準已被兩家歐洲媒體邀請試點,Forkast將從內容生產者躍升為基礎設施提供者。
創辦人心法:錢花在「能拓寬 runway」的要素上
團隊從2人擴張至30+,橫跨5個時區,方法論公開如下:
- 資金精算:新工具只買「30天內立刻增長用戶或營收」的;
- 數據優先:用GA、鏈上瀏覽指數實測,砍掉92%低效專欄;
- 流程SOP化:每日15分鐘 stand-up,內容在 Notion 一鍵轉播客腳本。
這套“小團隊+大數據”打法,使種子輪後6個月就達到盈虧平衡,也為下一輪融資鋪墊了漂亮曲線。
女性創業者的隱形天花板?如何主動破窗
Angie與Sarah多次遇到「如果換成男創始人,對方便不會這樣問話」的情境。她們的破窗策略:
- 奪回敘事權:融資簡報前五頁先輸出願景,數據只是配角;
- 反向盡調: interviewing investors,態度平等,讓對方意識到創業者也在挑資金;
- 社群橋樑:每月辦一次「Men x Women Roundtable」,讓男性投資人親身體驗女性創業思維。
Angie 給所有女性創業者的建議可用一句話總結:
成功由自己定義,而非外界的 KPI。
FAQ:你現在最想問的三件事
Q1. 普通人如何快速入門區塊鏈?
A:先用「生活場景」切入——比如跨境匯款或鏈上演唱會門票;再往下鑽技術會事半功倍。Forkast 提供「5分鐘速讀圖文包」,即刻免費訂閱即可。
Q2. 2025下半年加密市場會回暖嗎?
A:宏觀利率和政策仍是最大變數,但亞洲零售+機構的滲透率已達到2017年3倍,長期趨勢明顯。把 Web3 當工具而非投機標的,情緒就不會左右節奏。
Q3. Forkast未來會收費嗎?
A:指數與核心長文永遠免費;深度研究報告與鏈上新聞存證工具將採「訂閱+代幣」雙軌制,最大化吸收機構與個人用戶。
下一個分叉口,你準備好了嗎?
Forkast 的名字源於 blockchain fork——升級換軌、擴張疆界。Angie與Sarah用行動證明:“未來”不是名詞,而是現在分秒都在發生的動詞。無論你是內容創作者、投資者,還是仍觀望的普通人,把「可信度」「差異化」「社區」三件事納入行動清單,你已經站在下一次分叉的起跑線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