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周,比特币价格能否稳稳站在10万美元之上,将决定多头是继续狂欢还是被迫撤退。日线多空拉锯、海量比特币流动性等待触发、宏观数据轮番轰炸,再加上“X 纷争”点燃社媒情绪——所有线索都在指向同一个问题:BTC 还要在10万美元附近徘徊多久?下文用5个维度为你拆解风险与机会,帮你抓住下一波行情启动前的关键信号。
1. 周线收盘释放的第一个积极信号
过去七天,比特币走势呈现“U”形回撤后再拉升,周线几乎守住了开盘价位。技术派指出,104,400美元低点未被有效跌破,已经实现周线“连续四周收高”。进一步看:
- 日线结构:已经摆脱浅蓝色下降趋势线,正向106,600美元阻力位发起二次冲击。
- 均线支撑:价格连续数日稳于10周期 SMA 之上,短线筑底概率增加。
- 波动性挤压:RSI 回落、量能萎缩,恰似暴风雨前短暂的宁静。CryptoKing 直言,“若成功突破107,800美元,下一目标就是12万美元。”
👉 深度复盘10万美元攻防战,学会精准捕捉突破信号
短线交易者需盯紧日线收盘,若多头能收于106,600美元上方,看涨延续结构将基本确认。
2. 订单簿里的暗流:10万美元为何是“地雷区”
进入6月以来,交易所订单簿上的流动性墙愈发显眼。多家机构监测到,“10万美元”下方存在密集多头清算池,而上方的11.2万美元则被大量空头止损单包围。
- 若跌破10万美元,“瀑布行情”可能瞬间放大,下探97,500美元连锁止损。
- 若反弹超10%,超150亿美元空单将被迫回补,带来短时间爆量拉升。
大型做市商正是利用这种“比特币流动性雪崩”机制,在关键心理价位前蓄势待发。对散户而言,盯紧清算热力图,等于提前拿到剧透。
3. CPI & PPI 来袭:6月FOMC最后的筹码
本周三与周四,美国将先后公布5月 CPI 与 PPI,随后还有失业数据。核心看点只有一句话:美联储是否提前松口?
- 当前市场预期已把首次降息押注推迟到今年9月。
- Mosaic Asset 警告,美国新一轮贸易关税或使通胀在下半年卷土重来,进而迫使美联储维持“更高更久”。
- 如果 CPI 高于预期,比特币短线将与纳斯达克一并受到鹰派冲击;反之,任何低于前值的结果,都可能成为多头破局导火索。
交易者可在数据公布前控制杠杆,后置止损,避免被波动性瞬间扫地出门。
4. 短期持有者:106,200美元的“投降墙”
链上数据显示,过去1–4周内建仓的筹码成本就落在106,200美元附近。CryptoQuant 指出,随着价格回到盈亏平衡,早期短线客极易产生FOMO套现动作,使得该区间天然升级为短期阻力。
- 若日线实体收上此处,将瞬间融化这批抛压。
- 若再次失败,97,500美元又恰好是3–6个月持仓者的平均成本,市场多头将退守第二道城墙。
简言之,106,200美元成为观察短线情绪的“心跳监测器”。
5. “卖传闻,买事实”或已启动?
当特朗普与马斯克公开互呛时,加密社区的情绪一度堕入悲观,比特币甚至加速下跌。但研究机构 Santiment 提示:名人争端一旦舆论热度见顶,往往触发逆向行情——也就是经典的“卖传闻,买事实”。
社交媒体数据显示,负面关键词激增恰恰与价格拐点同步。历史经验来看,恐慌盘的集中释放,恰好为中长期资金“捡筹码”铺平道路。
👉 查看巨头们在悄悄布局的链上数据
常见问题 FAQ
Q1:如果10万美元真失守,下方首要支撑位在哪里?
A:链上与订单簿双重验证的强支撑位在97,500美元;若宏观利空共振,则可能滑向94,000—95,000美元区间。
Q2:美联储若7月就意外降息,比特币会直接冲破12万美元吗?
A:降息确实会带来充裕美元流动性及风险偏好提升,但加密市场仍受 ETF 资金流入、链上抛压等多因子制约,单向暴涨概率有限,更可能走出“拉升—回踩—再拉升”的震荡上行路径。
Q3:短线交易者想参与10万美元保卫战,有何风险控制技巧?
A:
- 使用≤3倍低杠杆;
- 将止损设在98,800美元,防止插针误杀;
- 数据公布前后半小时内不新开仓,规避滑点风险。
Q4:为何链上数据显示散户都在轻仓,而交易所却挂出大额空单?
A:这是典型的“筹码转移”——大户把多头仓位搬到链下衍生品,同时在现货订单簿布置空单作为对手盘。散户若盲目追空,容易被反向爆仓。
Q5:长线持有者需要本周操作吗?
A:月线、季线趋势完好,长线可以继续“躺平”;但可预设一级预警,若季度收盘跌破92,000美元,再考虑动态调仓。
结语:关键周的多空剧本走向
当比特币价格、比特币流动性、宏观数据与链上行为四条线汇聚在同一时间窗口,注定产生高波动。本周剧本只有两种:
- 向上突破:CPI 配合 + 106,200美元阻力瓦解 → 直取11.2万—12万美元;
- 向下下蹲:CPI 高于预期 + 10万美元清算触发 → 回踩97,500—94,000美元区间蓄力。
无论结果如何,10万美元都已不仅是价格标签,更成为多头“强共识”的最后一道护城河。做好准备,让数据说话。